China Behavioral Law Society Development Network

中国行为法学会事业发展网
  • 中国行为法学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在京召开
  • 沉痛悼念马宝善同志
  • 中国行为法学会医疗健康法治研究专业委员会战略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 学会动态 | 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在云南警官学院举行
  • [完整版|图文]《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2)》隆重发布
  • 《企业商事刑事风险防范指引丛书》 启动交流会在京召开
  • 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现代侦查技战法论坛在浙江绍兴召开
  •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 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人民就是江山》——大型公益原创歌曲交响 音乐会在京举办

   时政要闻

学习理论 | 田培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七大生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2日 第 09 版)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5-09-19 18:15:46 | 93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所处的时代,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激烈较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还有地缘政治冲突、局部热战、种族冲突、大国博弈、南北发展差距等,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解释。即便是具体国家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社会现象,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许多社会现象就会看不清、道不明,让人雾里看花,甚至误入歧途。20世纪以来,每当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发展困境,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向马克思主义寻求破解之道。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解释力、生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主要有: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作出新的概括,提出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提出既体现立场观点方法又作为理论创新科学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等,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崭新的时代内容,体现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表达。这些理论成果同马克思主义一道,可以深刻解答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持久的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见诸实践、实践深化认识,二者深度互动、相互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仅为认识真理开辟广阔道路,而且为推动实践拓展广阔空间,因而具有持久的创造力。

马克思、恩格斯紧紧围绕回答他们所在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忠于真理、献身真理的理论勇气和崇高风范,以天才般的卓越智慧,经过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为人们继续探索真理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理论创造的科学路径。他们认为,社会规律隐藏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往往被繁芜丛杂的社会现象特别是意识形态所掩盖,只有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社会活动永无止境,隐藏其中的社会规律的作用永无止境,揭示规律、发现真理也就永远不会完结。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目的,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始终把指引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能够帮助人们明确实践的正确方向,不断增强实践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防止和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通过掌握群众,赋予实践主体强大的实践能力和潜力,源源不断激发实践主体的创造活力,不断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创立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和“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此外,还积累了理论创新的丰富经验,包括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深刻洞察时代发展趋势;敢于突破陈规,打破思维定势,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寻找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注重以史为鉴,深入探究治乱兴衰、执政成败、大国沉浮的根源;善于集思广益,及时发现和提炼基层群众创新创造,在发扬党内民主中采撷思想火花;等等。以此为遵循,就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形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战略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以及一系列思路举措,使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崭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此为遵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势不可挡!


彻底的批判力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建设新社会、不断同各种谬误进行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将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致力于变革一切不合理现实,因而具有彻底的批判力。

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创造的有力武器。1843年9月,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一封信中称自己的理论为“批判的哲学”,旨在“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马克思、恩格斯依靠批判辨别思想是非。他们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中抛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缺陷,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清理欧文、傅里叶、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和道德幻想,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依靠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他们依靠批判坚决反对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倾向,先后同魏特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等进行坚决斗争。在《哥达纲领批判》《爱尔福特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工人阶级政党纲领中的错误主张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针对拉萨尔疏远工人、奢侈享乐,“经常利用党去干私人的肮脏勾当”,甚至“利用工人去从事个人犯罪行为”,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无论如何,党必须清洗拉萨尔的遗臭。

他们还依靠批判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已有结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德文版作序时坦陈,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彻底的批判力主要体现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为敢于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以自我革命精神消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切消极因素,以强大定力和底气同外部围堵遏制打压作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都是在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彰显了鲜明的斗争品格、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软弱退让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软弱退让谋发展则发展衰”,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为提高领导干部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讲究斗争策略,原则问题不让步,同时注重战术运用,见招拆招,必要时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积极塑造于我有利的斗争态势。

   通知公告

  • 暂无相关记录!
【编辑:杨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