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ehavioral Law Society Development Network

中国行为法学会事业发展网
  • 中国行为法学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在京召开
  • 沉痛悼念马宝善同志
  • 中国行为法学会医疗健康法治研究专业委员会战略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 学会动态 | 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在云南警官学院举行
  • [完整版|图文]《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2)》隆重发布
  • 《企业商事刑事风险防范指引丛书》 启动交流会在京召开
  • 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现代侦查技战法论坛在浙江绍兴召开
  •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 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人民就是江山》——大型公益原创歌曲交响 音乐会在京举办

   时政要闻

【法治先锋】全国模范检察官春华——草原汉地间的检心流韵

来源:【本文原刊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6月下 (总第204期)】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5-07-22 16:56:10 | 1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国模范检察官春华——

草原汉地间的检心流韵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人民检察院  孙仕佳

图片

2018年9月,春华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作个人先进事迹汇报 ( 武天舒 摄 )


在祖国北疆的科尔沁草原深处,有一位身着检察蓝的检察官。她用27年光阴丈量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汉蒙双语的沟通中传递法治温度,在矛盾纠纷的调解里守护公平正义,在未成年人迷途的转身处点亮希望之光。她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也是牧民口中“会说蒙古族语的检察官”——春华。


从普通家庭走出,扎根草原法治一线


1998年,怀揣着对法治建设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情,春华考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检察院。这个选择,让她离开了相对舒适的环境,毅然投身到祖国北疆的检察事业中。她的父母都是朴实善良的人,虽非牧民,但从小在草原环境中长大的春华,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科右前旗检察院,春华从事控告申诉工作时间最长。这里是最贴近群众的“窗口”,是矛盾最集中的“火山口”,也是离群众最近的“连心桥”。她深知,要服务好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尤其是占比超过40%的蒙古族同胞,学习蒙古族语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她不会说蒙古族语,但凭借着刻苦学习和与牧民群众的频繁交流,她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族语,这成了她日后工作中最有力的法宝。


图片

2018年7月,春华深入科右前旗牧区走访(许百贺 摄)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


“我是人民检察官,代表国家为人民群众行使法定权利服务,没有理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天职。”这是春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27年检察生涯的生动写照。


面对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春华没有停留在解决个案上,而是思考如何进行源头治理。她常说:“草原这么大,不能等矛盾上门才解决;牧民这么多,不能只靠检察官单打独斗。”


2014年,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多个亲属情绪激动地来到检察院申诉。春华临危不乱,逐人多次耐心释法说理。她加班加点认真复查案件,仅用三天时间就发现了关键证据,有效防止了一起非正常上访事件,最终使两名真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赔偿金到位后,春华没有止步于案结事了,而是开导死者妻子在分割财产时多体谅老年丧子的公婆,鼓励她放下包袱开始新生活。这份真诚的关怀赢得了信任,后来那位妇女结婚生子、开店养殖等大小事情都愿意告诉春华。春华常说:“群众的需要是我最大的荣耀。”


2018年初夏,春华在入户走访时,遇见了初中毕业后在家放羊的小白(化名)。通过交谈,她敏锐地察觉到少年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春华积极启发,点燃了小白继续求学的愿望。春华主动联系好职业高中,满怀期待地等待小白入学的日子到来。然而开学时小白却没来报到,原来是家长不支持。春华没有放弃,她和同事冒着大雨驱车百余公里赶到小白家中。面对家长的顾虑(担心羊没人放),春华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分析读书的长远益处。她还找来小白的班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助力劝说。她的执着最终感动了家长,小白终于回归校园,后来当上了学生干部,并且总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21年,小白被内蒙古自治区某市职业技术学院择优录取,毕业后被一家养殖企业录用,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科右前旗地处偏远,地域辽阔,牧民人口居多。春华深知,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就必须走出机关大楼。她推动建立“草原检察联络站”,在每个嘎查村设立由牧民代表、嘎查干部担任的联络员,负责收集群众法律需求、化解简易纠纷。联络站成立当年,就协助化解草场纠纷47起、邻里矛盾63起,牧民们亲切地说:“检察院的‘腿’,终于伸到我们蒙古包门口了。”


图片

2023年6月,春华到司法救助申请人家中了解情况(白东升 摄)


一架千里草原上的民族桥梁


科右前旗是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矛盾,既有法律问题,也有文化差异;既涉及利益纷争,也关乎情感认同。“用蒙古族语讲法,牧民才听得懂;用真心换心,矛盾才解得开。”春华深知此理。


2015年,科右前旗检察院依托控申检察业务,组建了以春华命名的“春华工作室”;2016年,工作室发展为功能更加全面的“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该工作室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检察信访联络员制度”、“公开答复集体访”、“接访五步法则”等多项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功阻止并妥善处理了数十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有效维护了边境旗县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春华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成效显著。无论来访者多么愤怒,诉求是否合理,她的接待总是渗透着人性关怀和情、理、法、义的交融,尊重、理解、及时、高效是她鲜明的履职特征。


2019年,在办理一起因言语不和引发的未成年人轻伤害案件时,春华面临复杂局面。涉案4人年龄均在17—19岁,蒙古族、汉族各两人,涉及4个家庭。嫌疑人主观恶性不深,其中3人还是在校生。如果简单起诉,法院的有罪判决不但会给这些年轻人留下终生污点,还可能引发民族矛盾。作为承办人,春华细致阅卷,耐心倾听各家诉求,一次次风雨无阻驱车上百公里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做当事人亲友的工作。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她顶着办案时限和舆论压力,逐一耐心释法说理、疏导情绪,既分析法律后果,也从人情世故、家庭责任的角度深入沟通。在提审时,她向罪错少年描述其母亲为赔偿被害人损失四处打电话凑钱的艰辛场景,少年当场流下悔恨的泪水,哽咽道:“阿姨,我知道错了,你放心,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事了。”最终,春华促成了刑事和解,对全案3人均作出了不批捕、不起诉决定。但这并非终点,春华又趁热打铁,冒着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多次辗转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跟踪考察帮教,帮助孩子们解除心理负担、巩固帮教成果。


“让每颗上访的心不再漂泊,让每个满怀期待、坚信正义的人不再失望,是我一直追求的。”春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的努力赢得了大家信任,人们常说:“春华最能为百姓着想,是我们牧民心中的自家人,‘敖银荷’(姑 娘 )。”2023年10月,“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为民办实事优秀团队”称号。


图片

2024年6月,在科右前旗检察开放日活动中,春华和同学们共同读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李世毓 摄 )


失足少年的救赎者


春华总是从政治、社会、法律多角度考量每一个案件,赋予司法工作更多的人性关怀与人格尊重,体现国家法治精神和司法的温度。在她看来,再小的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再复杂的纠纷,只要用心去琢磨,总能找到解开疙瘩的线头。


2021年,春华办理了一起令人揪心的案件。一个幼年时遭遇父母离异、刚满15岁的少年,为了让常年在外务工的父亲回家,一时冲动点燃了爷爷家的柴房。公安机关以放火罪立案侦查,少年被刑拘。春华接手后,一方面严格审查每一份证据,并且耐心向少年讲解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踏着泥泞到田间地头走访村民做社会调查,实地察看案发现场,同时推心置腹地做少年父亲的工作。这个家庭的生活十分困难:年迈的爷爷和残障奶奶以及年近90岁的太奶奶共同生活,是村里的低保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全靠国家补贴度日。少年的一把火,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春华把少年的悔意和积极表现传达给从野外放羊场匆忙赶回的爷爷时,这位满鬓风霜、满手老茧的老人老泪纵横,表示不想追究孩子的责任,家人以后会接纳他,只希望他能接受教训。经过春华的努力,少年深刻认识到了错误,认罪悔罪,父子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也得以化解。为切实达到教育、挽救、感化的目的,春华依法作出了不批捕决定,并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少年释放后,春华立刻约他到检察院。少年当着父母和办案组所有人的面,频频深鞠躬表达感谢,郑重地说:“阿姨,太感谢你了!我以后一定遵纪守法!”

   通知公告

  • 暂无相关记录!
【编辑:杨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