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春华根据该家庭的实际困难,主动收集证据材料,为其申请到7000元的司法救助金。通过持续的关注、鼓励和沟通,少年再也没有违法犯罪,还经常给身边遇到问题的小伙伴普法,传递遵纪守法、感恩亲人的正能量,并时常向春华求证和分享自己行为的正确性。 在春华的办案实践中,像这样倾注心血挽救迷途少年的案例还有很多。她关爱遭遇命案家庭的老人和孩子,不辞辛苦走近他们,帮助命案遗孤争取司法救助资金、协助转学、做心理疏导;她安抚子女惨遭杀害的老人,为其争取尽可能多的救济救助;她开导失学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说服家长支持孩子上学,联系合适的学校,直至送入大学。看到孩子们放假回来汇报“当了学生干部”、“当上了那达慕大会志愿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特别是看到他们志愿加入共青团、共产党,春华无比欣慰。为了长效保护未成年人,春华还牵头与妇联、团委、教育、民政等部门合作,建立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线索移送及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构建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屏障。 2024年3月,春华在科右前旗大石寨学校为学生讲法治课 ( 李世毓 摄 ) 用坚守诠释“如我在诉”的温度 法律是威严的底线,不容触犯,但司法可以是有温度的,执法者更是有情怀的。春华用她的行动,赋予了法律工作深沉的人性关怀。 2024年,在办理一起司法救助案件时,春华按照她创新的“家庭访、村委访、部门访”的“三必访”工作法,深入案发当地。与村支书一道入户走访时,她目睹了令人心酸的场景:刑事案件被害人原本精神状况就不佳,遭受侵害后病情越发严重,已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却从未进行过精神病鉴定。她的丈夫几年前离世,而未成年的女儿未能享受到孤儿救助,母女二人只能寄宿在年逾古稀的被害人母亲唯一的农舍里,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住房,也没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更让春华揪心的是,第一次见到被害人时,正值夏日,她却穿着棉袄,抿着衣襟。此情此景,让春华一刻也不敢耽搁。她立即在现场与民政、残联、精神病鉴定机构等多个部门依次取得联系,征得协作支持。随后,她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到当地派出所调取被害人丈夫的死亡证明;到村委会取得关于被害人因案致困、未获救助及生产生活状况的证明;收集补充相关材料。春华迅速为这对陷入绝境的母女发起了一系列维权救助行动:一是向上级检察院详细汇报情况,请求联动救助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女儿;二是协助指导启动被害人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三是协调民政部门为被害人的未成年女儿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孤儿”救助;四是帮助母女二人提交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五是为被害人协调启动精神残疾类残疾人评定程序。春华密切关注,持续跟进,积极协调。令人欣慰的是,以上各项救助和相关待遇在次月均得到落实,母女二人终于摆脱困局,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 小乌兰与她的春华妈妈 ( 武天舒 摄 ) 让法治之树在草原上枝繁叶茂 春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殷殷嘱托。她常说:“法治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我要让更多人成为法治的传播者、践行者。” 面对辽阔的草原和分散的牧民,春华深知普法的重要性。2021年,针对牧区网络诈骗、草场承包合同纠纷增多的问题,她带领团队精心组织了汉蒙双语版普法、咨询活动,结合通俗易懂的漫画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在乌兰毛都苏木的牧民党员书屋里,在蒙古包里,她用鲜活的案例教大家如何维权。在悠扬的牧歌声里,她与农牧民围坐,共同聆听马头琴伴奏的法治好来宝:“借贷要写书面据,口头约定不可靠;草场纠纷莫动手,法律途径解忧愁……”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让牧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法律知识,纷纷拍手叫好。 春华积极参加由当地政法委组织的“普法宣讲团”,在牧区、学校、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乌兰牧骑”活动。在蒙古族小学,她用流利的蒙古族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举办检察开放日,带孩子们到检察院深度体验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使命,讲解案例和孩子们互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浇灌法治的树苗,让法治之树在草原上枝繁叶茂。 草原上的法治春天 从20多岁的青涩检察民警,到年逾五旬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春华的足迹踏遍了科右前旗的角角落落。在她的办公桌上方挂着两张特殊地图:一张是行政区划图,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个嘎查村的接访记录和矛盾化解点;另一张是民族分布图,用不同颜色标记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各族群众的法治需求与工作重点。“每解决一个纠纷,地图上就少一个‘风险点’;每开展一次普法,地图上就多一片‘平安绿’。我希望有一天,这张地图能处处祥和安宁——那是草原最动人的底色。”春华说。 27年的检察工作,春华凭借自己的努力让一个个破碎的家庭走出绝望的深渊,让罪恶受到法律的严惩,让司法的利刃拥有了春天般的温情。 青春攥紧是韶华。春华,用她紧握的青春,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诠释了新时代奋斗者的意义。她在执法中化解矛盾、维护权益、普及法律,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用汉蒙双语释法说理,把天理、国法、人情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说进农牧民的心坎里,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融入履职的每一个细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检察担当就在眼前。 迎着科尔沁草原升起的新一轮朝阳,这位草原的女儿,又踏着她坚实而温暖的脚步,出发了! 【本文原刊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6月下 (总第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