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大潮奔涌而来,人类再次行进至历史的十字路口。
“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合作,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
2025年7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面对16位来自各大洲的外国新任驻华大使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掷地有声。
年初以来,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劈波斩浪、勇毅前行,同国际社会一切进步力量一道,有力推动百年变局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演进。
小船孤篷经不起惊涛骇浪,同舟共济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主席以大党大国领袖和世界级领袖的博大天下情怀,面向各国发出诚挚倡议——
“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携手开创这个星球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历史的传承——“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2025年仲夏时节,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隆重举行。从2023年的西安到2025年的阿斯塔纳,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又一次聚首。
回溯中国同中亚国家交往的历史,习近平主席感慨系之:“我们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条联结中国同中亚绵延千年的友谊合作之路,在新的时代写就文明交融的壮丽新篇。
这是2025年5月29日拍摄的位于陕西西安的中国-中亚友谊林。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中国-中亚精神”的丰富内涵,揭示中国同中亚携手合作的时代意义。
大国外交,在文明传承中汲取前行智慧,于历史奔流中锚定时代航标。
“丝绸之路精神”“中国-中亚精神”“中法建交精神”“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上海精神”“金砖精神”……中国外交倡导和践行的每一种精神,都蕴含着关照现实的深邃思索,融汇为贯古通今的时代表达。
2024年11月14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的钱凯港,岸边智能化设备吊装集装箱。当天,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的钱凯港开港。钱凯港是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5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邀,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人类应永远铭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悲剧及其原因和教训,尽一切努力阻止类似悲剧重演。”莫斯科明媚的春光里,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发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时代强音。
红场阅兵,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在主观礼台并肩而坐。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方队昂首走过,习近平主席起身致意。人们的目光注视着行进的队列,思绪穿越时空。
80年前,中俄两国同全世界进步力量一道,付出巨大民族牺牲,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80年后的今天,人类文明再次来到关键当口,时代呼唤新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9月,中国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习近平主席将同国际友人相聚北京,向世界发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鲜明信号。
历史是现实的源泉,凸显着大国外交的文明底色。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2025年4月,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三国。
从河内到吉隆坡再到金边,从机场到驻地再到国事活动现场……当地民众自发热情欢迎中国领导人来访的盛大热烈场面,展现着传统友好,承载着现实的心声,传递着未来的呼唤。
从“中国唐代,真腊王室成员到访中国长安”,到“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远洋航海中5次到访马六甲”,再到“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生动体现了中国周边外交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理念方针。
一部中国对外交往史,也是中国同包括周边邻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壮阔历史。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把准人类历史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担起时代责任,在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乐章。
(二)现实的担当——“携手做世界百年变局中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2025年的世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冲突危机延宕反复,关税战、贸易战冲击世界经济秩序,单边霸凌冲击多边机制,新旧挑战层出不穷。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愈发强烈,对稳定性、可靠性、方向感的渴望更加迫切。
大国拥有更多资源、具备更强能力,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更大影响力,理应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承担更多责任,展现大国应有的担当。
不惧逆风坚持开放合作——
3月28日,春意勃发,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会见。习近平主席同40余位外资企业全球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以及商协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交流。
面对“脱钩断链”的逆流,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5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各国唯有团结协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方将进口更多拉方优质产品,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拉投资……一系列重要举措,展现中拉维护开放合作国际环境的共同选择。
2025年6月12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者在南非展台咨询。当日,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系列主场经贸展会吸引各国客商纷至沓来;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同拉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已累计实施2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宣布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上半年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
2025年7月21日,意大利游客在上海外滩听导游介绍景点。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在日益不可预测的全球环境中,中国是一片确定性的绿洲”“我们对同中国合作有信心,是因为我们和中国都着眼于长期发展”……国际工商界人士的共识充分印证,中国是面向世界的投资热土、合作热土、创新热土,是世界经济的稳定锚和动力源。
积极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作为亚欧大陆上比邻而居的两个大国,中俄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负有特殊责任。2013年到访俄罗斯时,习近平主席曾这样阐释中俄关系的世界意义:“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继续以多种方式保持密切交往。“风雨同渡、关山共越”,5月莫斯科之行,习近平主席对中俄关系的概括,展现出两个大国在加速演进的世界变局中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中俄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维护国际法权威的联合声明,发出携手维护国际秩序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