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从不同维度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更强推动力。
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中发挥了奠基作用。中国深度参与开罗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943年开罗会议上,中美英共同决定战后日本必须归还台湾、澎湖列岛等被窃取的中国领土,推动了亚太战后秩序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中美英共同对日发出最后通牒,明确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法律与道义基础。在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中国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多家外国媒体报道称:“中国代表用两千年前的书写工具,为现代国际秩序奠基”,“这是战火中文明传统的优雅延续”。中国始终坚守联合国初心使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持续推动联合国在新形势下重振权威和活力,成为各国加强对话合作、协调共同行动、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平台。当前,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向世界进一步发出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璀璨篇章的真挚呼吁,倡议核心理念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是对联合国和多边主义投下的“信任票”,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注入文明力量、展现中国担当。
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担当了重要责任。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二战结束后,中国秉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原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历史标杆,并被载入众多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忠实履行维护国际和平的庄严承诺,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推动通过政治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中多次发挥调停作用,在阿富汗重建问题上主持多边对话,在中东多次推动巴以双方重返谈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持续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
中国在推动全球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靠自身努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就,更极大地消解了因贫困所导致的冲突与动荡风险,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新的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例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有效改善了巴基斯坦电力和交通条件,东非的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显著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希合作下成为地中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为希腊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积极同各国分享经验、提供助力,推动国际社会走共同发展之路,为人类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凝聚国际共识、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助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升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同时,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短短几年内批准融资项目超过百个,覆盖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新冠疫情期间为成员国提供应急贷款,展现了新兴多边金融机构的独特价值。通过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资金支持,分享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中国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选择和重要动力引擎。
三、深化抗战史、二战史研究,努力为人类和平事业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常常要面临来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些重大挑战交汇的关节点上,人类社会存在多种可能的走向。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铭记历史、洞察现实、预见未来。广大国际学术界同仁应当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使命,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守护正义,共同阐释正确二战史观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守护共同历史记忆,就是守护历史正义。国际学术界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共同坚守正确二战史观,抵制任何歪曲历史真相、否定胜利成果、抹黑反法西斯国家历史功绩的图谋。长期以来,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叙事中未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展现,甚至一度被低估和忽视。去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统筹全国史学研究力量,组织编写了《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本系统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二战史研究学术力作,致力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全面展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构筑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抗战史、二战史话语叙事体系。前不久,在美国纽约和希腊雅典,举行了该书英文版的发布活动,产生了良好国际反响。我们期待同国际学术界一道,正本清源,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开展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合作研究,共同挖掘未被充分阐释的史料,持续深化二战史研究,以更具全球视野和历史深度的方式,共同勾勒更全面、更客观的二战全景图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背景的学者之间应当开展坦诚深入的对话与交流,通过严谨的考证、理性的辨析,消除历史认知上的误区,共同推动树立客观公正的二战史观,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筑牢思想根基。要高度警惕并旗帜鲜明地批驳任何试图为法西斯主义开脱或翻案的错误言行,坚决反对任何企图开历史倒车的行径。
第二,携手前行,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深刻昭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绝非人类共存之道;和平而非战争,合作而非对抗,团结而非分裂,才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联合国宪章首要原则。只有各国努力遵循以国际法为基础、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石的多边主义机制,人类社会才能有效解决紧迫的全球性问题,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无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愿景不会改变,合作共赢的历史前进趋势不会逆转。国际学术界应当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联合国宪章》精神,强调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应当大力弘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为探索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