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科技不仅是破案工具,更要用于预防。我们建立了电诈预警平台,对高风险群众实时推送预警信息。去年10月,系统发现一位老人正在接听诈骗电话,民警立即上门阻止,为老人避免了8万元损失。现在辖区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42%,传统盗抢骗案件下降65%,连续5年未发生命案。
梁相斌:在科技赋能的同时,如何避免“唯技术论”,保持对人的关怀?
王京红: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始终强调“科技为表人为里”。比如在处理家庭纠纷时,虽然可以通过监控还原事实,但我们更注重让当事人面对面沟通。有对夫妻因琐事闹离婚,我们调阅了他们家门口一个月的监控,发现丈夫每天下班都会给妻子带夜宵,就把这个细节放给他们看,两人当场就和好了。
再比如我们的“警情回访制度”,并不是简单打电话问满意度,而是由所领导带着民警上门,面对面听意见。2024年有位群众报警称电动车被盗,虽然我们3天就破案了,但他觉得回访时民警没说清楚追赃细节,所长知道后专门登门解释,还帮他申请了防盗保险理赔。这种“有温度的科技”,才是基层治理的真谛。
2023年3月25日,合阳县公安局金水派出所民警与辖区群众面对面交流(曲珍珍 摄)
制度创新:规范执法的长效之策
梁相斌:在规范执法和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派出所建立了哪些长效机制?
王京红:我们有两套“组合拳”:一套是县局层面的“警情回访制度”,接警处警3—4小时后,110接警台会向报警人回访,内容包括民警着装是否规范、语言是否文明、处理是否满意。2024年我们接到一起回访不满意的反馈,是因为民警处理邻里纠纷时,虽然调解成功,但没向当事人解释清楚法律依据。所里立刻召开专题会,给全体民警培训“调解话术”,现在这类问题再也没出现过。
另一套是我们自己的“晨会+周评+月总结”制度。每天早上8点,全所民警集合汇报前一天警情,对复杂警情集体“会诊”。比如有一起工地欠薪纠纷,晨会讨论后,我们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当天就帮工人拿到了工资。这套制度让我们做到了“小事不过夜,大事不拖周”,去年98%的警情都是在2个工作日内解决的。
梁相斌:听说你们连续五年没有因执法不规范引发信访案件,这在基层派出所是很难做到的,你们怎么做到的?
王京红:关键在“三查三改”:自查——每周由法制员雷强检查案卷;互查——各警组交叉评查执法记录仪视频;倒查——对投诉案件回溯全流程。雷强作为法制员,2024年审核了300多起行政案件,发现并纠正了12处细节问题。有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一位民警在处理打架案件时,询问笔录里没记录当事人是否受伤,立即要求补正。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严谨,让我们的行政复议保持了“零败诉”记录。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满意度转化机制”——把群众的“不满意”当作改进的“风向标”,把“满意”当作前进的“加油站”。去年群众给我们送了65面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把这些故事整理成《金水为民故事集》,让民警时刻记住:群众的认可,才是最高荣誉。
未来展望:金盾永固的时代答卷
梁相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水派出所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王京红: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我们有三个新目标:一是打造“智慧枫桥”升级版,全面推进市局开发的“渭南治安便民服务小程序”,网格员可以及时录入社情民意、纠纷隐患等,让“枫桥经验”插上科技翅膀;二是培育“全科民警”,让每位民警都能胜任社区调解、案件办理、反诈宣传等多项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多面手;三是深化警民共治,持续扩大“金水管家”共治队伍,继续吸纳商户、退休干部、大学生等组成志愿者队伍,让“枫桥经验”真正扎根群众。
梁相斌:最后,请您用一句话概括金水派出所的精神内核。
王京红: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我想是:“把每一起纠纷当作考题,用群众满意书写答案。”21年的坚守,我们不敢说做得最好,但我们始终相信,基层治理没有捷径,只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笑脸当作最高荣誉,才能让“枫桥经验”在金水沟畔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原刊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6月上 (总第2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