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政法大学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日报》理论版“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专栏刊发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校长马怀德的署名文章《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文章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聚焦解决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都产生了原创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并将继续在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断创新发展,彰显真理力量、展现实践伟力。特转载全文,以飨读者。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法治理论创新。2020年11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在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文化根基之上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辩证地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富有开创性、实践性、真理性、前瞻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领域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深刻把握这一原创性贡献,一个重要角度就是从理论特征和实践效果两个方面体悟领会。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充分汲取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聚焦解决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都产生了原创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并将继续在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断创新发展,彰显真理力量、展现实践伟力。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法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价值功能、基本关系等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法治思想既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着眼于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让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更加系统地中国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为一个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理论要深入人心、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成为“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必须夯实文化根基、植根于本国文化沃土,形成具有民族形式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涵养法治自信,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理论创新成果。这不仅为德法共治、以民为本、明德慎罚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赓续中华法治文明,而且破解了法治建设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牢牢扎根在中华法治文明的文化沃土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更好掌握群众、群众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立足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从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中提炼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没有定于一尊的制度样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国家的法治也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对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这一规律性认识出发,明确包括法治体系在内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我们面临着许多独特的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既以理论创新指引成功实践,又及时把实践经验提升为创新理论,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等一系列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范畴、命题,以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破除了对西方法治理论、西方法治模式、西方法治话语的迷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政理、学理、法理上的重大创新,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时代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更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如何应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共同挑战,以规则和制度确保技术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价值标准?这些时代问题都需要我们给出新的法治化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依靠法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何依靠制度力量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国法治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遇到,也不曾想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洞悉时代潮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时代所向、人民所需,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时俱进,形成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法治本体论、法治价值论、法治实践论、法治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作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为经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秩序混乱多源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推动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上提供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制度化方案。 从法治角度把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石。经济发展以秩序为前提和保障,法治则是秩序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全面依法治国贯彻到市场运行、经济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一方面,以法治为经营主体划定行为边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持续释放经济活力提供制度激励,促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职权法定、建立权力清单等法治方式明确政府行为的界限,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该法在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以法律形式使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更加清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力,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一个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