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党员、干部既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主动排忧解难,又要坚守廉洁底线。”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要求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既要明确政商交往边界,杜绝权钱交易、利益输送,又要将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衡量政府履职水平的标准之一,积极回应企业经营中的正当需求。强化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确保亲清政商关系落地生根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使优化营商环境有了规则依据、制度依托。企业能够依法提出诉求,政府依法落实相关措施、服务好企业,这就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奠定了法治基石、提供了法治保障,也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经济建设领域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为政治建设划定法治轨道 政治建设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政治建设被纳入法治轨道,这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保障我国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作出重要原创性贡献。 系统阐明党和法的关系、政治与法治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确保政治建设方向正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这两方面工作都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指引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这样的原创性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指引我们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丰硕实践成果。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兴则国兴,党强则国强。如何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重大政治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解决这一课题作出原创性贡献,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强调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为框架的党内法规体系,夯实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基础,创造性地发挥了法治对于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 为文化建设凝魂聚气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不仅在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法治实践层面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标识性成果,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了法治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国家建设中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产生了许多既凝聚历史智慧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实践成果。比如,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了中华法治文明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体现了中华法治文明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价值主张;等等。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们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文化根基,指引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法治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凝聚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德法共治传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明确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法治建设的指引、评价和校正作用。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修订后的立法法增加“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社会建设赋能增效 法治对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法治既是社会层面的一种价值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治理手段。无论是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还是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习近平法治思想都有效指引社会主义法治更好为社会建设赋能增效。 以法治保障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保障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推动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民生问题。比如,推动完善并落实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提高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又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依法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如,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的法治保障。在以法治保障民生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丰富的实践成果。 加强法治赋能,不断强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支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机遇,也带来了复杂挑战。必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法治思想注重用法律的准绳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强调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创造性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为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社会治理领域得到更好发挥,我们依靠法治成功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冲击,在有效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